金秋时节,第六届全国导游大赛在湖北十堰落幕。这是一次“赓续中华文脉 建设旅游强国”的生动实践。95名参赛选手在10天的时间里,切磋技艺、交流经验、提升技能,一批讲政治、专业精、服务好的优秀导游脱颖而出,获得优异成绩。参加此次大赛,他们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哪些思考和规划?评委们对参赛选手有怎样的评价?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了三位金牌导游员和部分评委。
总决赛现场 蒋子辰 摄
第六届全国导游大赛中文组金牌导游员获得者屠蓓华:奖杯属于所有同行者
“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很激动,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所有在导游岗位上坚守的同行们!”第六届全国导游大赛颁奖仪式结束后,金牌导游员获得者屠蓓华激动地与记者分享获奖感受,她说,“从备赛到站上这个领奖台,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也是激励我继续前行的无限动力。”
每天刷题超2000道、5支记号笔用到没水、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标注、连吃饭走路都在默念讲解词……回顾参赛历程,屠蓓华用“全力以赴”来形容。功夫不负有心人,赛场上,屠蓓华扎实的业务功底、沉稳的现场表现和富有温度的讲解风格让人印象深刻,面对评委提出的突发场景应对问题,她沉着冷静,结合多年从业经验给出了条理清晰、兼具专业性与人文关怀的解决方案,表现出优异的职业素养。
在决赛的最后一个环节——主题演讲环节中,屠蓓华的演讲题目是《从上海临港出发:导游的坚守和转型》。“这是一次充满真诚,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炫技的演讲。当我在上海临港讲述航天故事时,我就是在为建设旅游强国服务。当我们用真诚和热情服务好每一位游客,我们就是在为中国旅游赢得掌声!”屠蓓华说,“感谢大赛提供了一个专业平台,磨炼了我的专业技能,也加深了我对行业的理解。这不仅是一场竞技,更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作为一名从业20余年的老导游,屠蓓华一直奋斗在一线。2004年,她从上航旅游集团旗下上航假期的一名实习导游做起,2019年入选中国旅行社协会行业榜单“百名优秀导游员”、2020年成为文化和旅游部“金牌导游”培养对象。同年,上海临港新片区首支专业化导游工作团队——“上航旅游临港导游工作室”成立,屠蓓华由此开启职业转型,专注开拓临港工业旅游板块。
工业旅游不同于传统的观光游,它需要导游将较为复杂的工业技术等内容转化为游客易于理解的内容。为了将工业领域与文旅服务深度结合,屠蓓华带领团队对临港新片区内多家高精尖技术企业进行走访,收集整理海量专业资料,将难懂的技术术语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讲解词,让参加工业旅游的游客看得见、听得懂、游得透,更加了解临港先进的制造实力。
“就像本届导游大赛‘赓续中华文脉 建设旅游强国’的主题一样,导游不仅是旅游服务的提供者,更是文化传播的使者。” 屠蓓华坚信,导游的每一次讲解、每一次服务,都在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着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
通过参赛,屠蓓华和不少同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比赛结束后,她在朋友圈中分享了一张合照,配文“比赛是一时的,友谊是一世的。”
她说:“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志同道合的‘同行者’,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备赛间隙,我们一起交流讲解技巧,分享各自遇到的有趣故事。有的选手知识储备特别丰富,对冷门的历史典故了如指掌;有的选手语言表达能力出众,能把平淡的内容讲得绘声绘色;英语组的选手们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让我特别佩服。”
谈及未来,她表示,将继续在导游行业精耕细作,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推动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旅游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将带着这份荣誉,和同伴们一起在岗位上发光发热,用更优质的服务让大家看到新时代导游专业、热情、有温度的风采。”
(作者:见习记者 高雅)
第六届全国导游大赛中文组金牌导游员获得者朱芝兰:做传播中国文化的“桥”
“作为导游,我们每天都在与‘桥’同行,带游客在苏州园林的石拱桥边讲‘小桥流水’里的江南诗意;走过赵州桥,讲‘水从碧玉环中过’的千年匠艺;走过古城的石板桥,说市井烟火里的千年传承。但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导游也是一座‘桥’,赓续中华文脉,让古老的文化在我们口中‘活’起来、‘流’下去。”在第六届全国导游大赛总决赛舞台上,江苏选手朱芝兰对“桥”的精彩阐述,赢得了全场喝彩。
比赛中,朱芝兰不疾不徐、神采飞扬,一路闯关,获得了中文组金牌导游员的荣誉。
朱芝兰告诉记者,桥的构思来源于一次带团经验。“2023年夏天,我接待了一位来自缅甸的华人游客。他告诉我,自己的家族在明末时便南下缅甸,数代人在异乡扎根,却始终心系故土。”尽管这位游客是第一次回国,但他对祖国的了解让朱芝兰惊讶不已。“他在华人学校学过几年中文,对于南京长江大桥有着特殊的情感。他说,那是中国人的‘争气桥’,一定要亲眼看一看。”
“那天很热。当我们站在大桥旁的玻璃栈道上,面对滚滚长江,他举起手机一遍遍拍摄,轻声自语:‘终于看到了。’”朱芝兰说,那一刻,她深受触动,“那座桥,连接的不仅是长江两岸,更是游子与故乡、历史与现在、海外华人与祖国母亲之间的血脉深情。”
“那一刻,我在想,导游又何尝不是一座传递文化、连接彼此的桥呢。一个好的导游,不仅能带领游客感知历史,更应成为穿越时空的那座桥,成为传递特色文化的那座桥,让来自不同地域的游客在最短的时间内‘触摸’到当地文化的脉搏。”朱芝兰说。
做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是朱芝兰从业20多年一直坚守的信念。从地接导游到出境领队,再到加入“源来南京”项目组、深耕文博领域,她初心不改。
做导游其实很辛苦,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对于这个问题,朱芝兰的答案是“就是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吧。我也曾迷茫,但从未想过放弃。我始终相信旅游行业会越来越好。”
“行业的飞速发展也对导游提出了更高要求。导游不仅是杂家,还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只有持续深耕某一领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导游才能跟得上游客需求的变化。”朱芝兰说。
为了撰写南京博物院的讲解词,朱芝兰和同事打磨了七八个版本,前前后后准备了几十万字的素材。她系统研读从旧石器时代直至明清的江苏文明史,认真梳理每一个考古发现和每一次艺术流变,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清晰的历史脉络,最终构建起了自己的“知识大厦”。
现代作家朱自清曾说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而朱芝兰正是善于为游客解读其中珍宝的引路人。她深知南京的文化精华不仅蕴藏于中山陵、明孝陵等标志性景点,更流淌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为此,她和同事尝试研发城市漫步产品,带领游客了解南京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精髓,进行更具深度的城市探索。
她精心设计的中山东路线路,能够让游客沉浸式感知从明朝到民国的历史。“南京是六朝古都,文化的滋养是城市气韵的由来,这也是我们要讲给游客的精华所在。”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是我勉励自己的一句话,我也会和刚入行的年轻导游这样讲。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选择这一行,就要与时代同步、与游客同频,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淘汰。”朱芝兰说。
(作者:记者 唐伯侬)
第六届全国导游大赛英语组金牌导游员获得者金东昇:让世界记住杭州
“参加这次比赛圆了我多年来的一个梦,那就是站在全国导游大赛的舞台展示自己,这是属于我们每一位选手的‘高光时刻’。”回想起半个月前的比赛,第六届全国导游大赛英语组金牌导游员获得者、浙江选手金东昇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赛场上的金东昇,身着一套深色中山装,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他从容自若,即便比拼再激烈,也能应对得当、言之有物。
在导游词创作环节,金东昇的表现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抽到的题目是贵州芦笛岩。“这个环节需要我们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导游词创作,挑战不小。因为完全没有范文和案例可以参考,靠的就是平时的知识积累和临场应变能力。”为了磨砺这项技能,金东昇在赛前对自己进行了“魔鬼训练”——从几百个5A级旅游景区中随机抽取,创作导游词;走在路上看到什么,就给自己出题,并在40分钟内完成一篇导游词的创作。
所有的付出终于在赛场上得到回报,这个环节他获得了92分的高分。
沉甸甸的金牌背后,是金东昇二十多年不断努力的厚积薄发。如今,他仍坚守在一线,旺季时一个月出团20多天。“因为热爱,所以不觉得累。”金东昇说。
在金东昇看来,英语导游的使命,不仅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大好河山,还应通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除了语言能力以外,英语导游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更为重要。与其把‘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翻译成英文,不如把外国游客带到河坊街、南宋御街,走街串巷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中国的烟火气和文化氛围。”金东昇说。
让金东昇感到自豪的是,他赢得了非常多的“回头客”。“导游是民间交流的大使,如果我的讲述让入境游客爱上杭州,他们回国后,就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他们的朋友再到杭州旅游时会再次找到我。”
金东昇告诉记者,随着签证政策愈发便利,他接待的入境游客不仅有欧美、澳新和东南亚客人,还增加了更多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游客。“客群更加多元了,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客人想听什么、如何讲他们更能接受,这是我要持续学习的内容。”
从业多年,在金东昇身上发生了不少感人的故事。他曾经接待过一个美国家庭,他们到杭州的主要目的是替他们领养的中国孩子寻根。“孩子是孤儿,还有残疾,这种跨越国界的爱让我感动。”他决定帮助他们。他带他们去富阳,最终在一个偏远的村庄找到了当初捡到这个孩子的那家人,帮那个美国家庭圆了梦。这份情谊跨越太平洋,至今,他们仍保持联系。类似这样的事,金东昇做过很多。“也许有些人记不住我的名字,但只要他们记住‘杭州导游帮助他’就足够了。”
在金东昇身上有一股“韧劲”,让他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谈及未来,金东昇已经有了计划。他打算拍摄一系列展现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小视频,让更多外国人看到,并通过他们的社交网络进行传播。“这种‘种草’方式,会让更多入境游客带着兴趣来到中国,进而形成线上了解、线下体验的良性循环。”
“杭州不仅有厚重的历史,还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科技之城。真心希望更多入境游客来到我的家乡,了解我的家乡。”金东昇说。
(作者:记者 唐伯侬)